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力土學院和深地國重實驗室共同承辦第九屆能源、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第十分會場

發布時間:2022-05-29     點擊數量:

第十分會場線上會議室

undefined

院長馬占國教授緻辭

學院師生積極參加線下會場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莫納什大學Ranjith教授為分會場主持報告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國際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ISRM)會士周迎新教授為分會場緻辭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梁春晖教授作分會場特邀報告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張廣磊博士後作分會場特邀報告

武漢大學周小平教授作分會場特邀報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吳為教授作分會場特邀報告

undefined

劉波書記為本分會場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

2022年5月26-27日,第九屆能源、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ERESD 2022)第十分會場在力土學院舉行。本分會場由伟德官网bv、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分會場主題為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分會場主席由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Ranjith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吳為博士、武漢大學副院長周小平教授、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曉昭教授、伟德官网bv副院長楊聖奇教授共同擔任。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波蘭,德國,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的40餘名會議代表聚焦能源資源主題,共同探讨了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的問題。分會場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所有會議報告通過會議官網同步直播,結合Zoom會議室、線下現場等方式,參與人員總量超150人。

5月26日下午兩點,分會場首先舉行開幕式,開幕式由學院楊聖奇副院長主持。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教授做了精彩的開幕式緻辭,他指出能源和資源是人類福祉的核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深層地球以及高效經濟開采資源的新方法在未來可持續性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期待學者們借助此次會議開放對話,交流意見,在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學院院長馬占國教授從學院曆史、學科專業、科研平台、師資團隊、交流合作等方面對學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學院王建國教授對《深地科學(英文)》期刊作了介紹,期待在大家的支持下期刊能進一步成長。

開幕式後,5月26日下午-27日全天,共一天半的時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這一主題共3個單元進行了交流研讨,共計4篇特邀報告,9篇邀請報告,24篇口頭報告,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4篇特邀報告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梁春晖教授作了題為“實現可持續性和低碳:新加坡展望”的報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張廣磊博士後作了題為“多孔岩石中多相流的儲層條件孔隙尺度成像”的報告,武漢大學周小平教授作了“裂紋擴展和聚并的場強化有限元方法”的報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吳為教授作了題為“深部岩石開挖誘發地震:影響和挑戰”的報告。9篇邀請報告為:波蘭礦業冶金大學Malkowski教授作了題為“地下工程濕式底鼓模拟新方法”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陳炳瑞研究員作了題為“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微地震波形實時到達拾取器”的報告,俄羅斯聖彼得堡礦業大學Chanyshev Anvar Ismagilovich作了題為“岩土材料耐久性理論的現代發展趨勢及非線性岩土力學的逆向思考”的報告,伟德官网bv院長馬占國教授作了題為“深部煤礦地下空間四維高效建設與再利用研究”的報告,伟德官网bv王建國教授作了題為“非均質人工地熱儲層産熱的不确定性分析”的報告,伟德官网bv副院長楊聖奇教授作了題為“不同圍壓下橫觀各向同性複合岩石的變形與破壞行為”的報告,伟德官网bv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武副研究員作了題為“斷層型地熱儲層中流體注入與誘發地震活動的相關性:來自數據驅動分析和數值模拟的見解”的報告,山東大學王漢鵬教授作了題為“多應變率動靜荷載疊加岩石力學實驗關鍵技術的報告”,俄羅斯聖彼得堡礦業大學Alexandr S. Egorov教授作了題為“歐亞大陸北部膠結基底與台地蓋層的構造分類與深部構造”的報告。

分會場整個報告環節由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莫納什大學Ranjith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吳為博士,伟德官网bv馬占國教授、楊聖奇教授、王建國教授,山東大學王漢鵬教授,伟德官网bv礦業學院蔡武研究員、馮曉巍副教授,伟德官网bv低碳能源研究院劉世奇研究員共同主持。本分會場共有4篇論文獲評大會優秀論文,6個報告獲評大會優秀報告,1篇論文獲評優秀牆報,劉波書記在27日下午舉行的大會閉幕式上為本分會場的獲獎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分會場報告結束後,楊聖奇副院長發表了閉幕講話,他表示,不同國家的學者齊聚一堂進行無國界的交流,為我們呈現出了精彩紛呈的報告,開拓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增強了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研究者之間的廣泛交流,促進了我們的團結與合作,希望各位參會人會後能繼續保持聯系和交流,在後續的研究工作中為全球能源資源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和突破。

新聞來源:殷鵬飛,楊聖奇,呂暖

攝影:研究生辦公室

審核:楊聖奇

責任編輯:姜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