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

學術沙龍現場
2022年04月29日下午,學院通過騰訊會議,以線上形式組織召開第三十二期“促進融合、啟迪思維、收獲靈感”系列學術沙龍活動,共計40餘名師生參加,共同探讨深部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問題,會議由副院長楊聖奇教授主持。
本次會議特邀安全學院劉清泉副教授前來交流讨論,做了《瓦斯脫附擴散遲滞壓力及雙重孔隙煤體竄流函數》的學術報告,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所王迎超、謝理想、吳疆宇、劉衆衆老師也分别做了《複雜環境下深埋隧道工程地質災害風險智能評估研究》、《岩石動力學本構模型及應用》、《分形矸石膠結充填材料的宏細觀力學特性》、《氣體吸附誘發煤體損傷劣化試驗與裂隙演化分形特征》的學術報告。
劉清泉老師指出煤炭将長期是我國的主導能源,瓦斯防治是煤炭資源安全清潔開發、生态環境保護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組成,于煤中瓦斯“微孔填充”占主導地位的吸附機制,揭示了瓦斯脫附擴散遲滞的物理機制,能更準确的反應遲滞效應的物理本質。王迎超老師通過開展開挖擾動條件下深埋隧道突水模型試驗,研究了開挖前滲流階段的孔原水壓力演化,孔隙水壓力增大速率和各測點之間水力梯度的變化規律,分析了分步驟開挖時孔隙水壓力随時間的變化特征,獲得了隧道開挖過程中孔隙水壓力與防突岩體滲透系數、承壓水壓的經驗公式。謝理想老師建立過應力損傷模型和粘彈性損傷模型研究軟岩的本構關系;建立拉壓損傷模型,研究深部岩體掏槽爆破損傷演化機制,确定RHT模型參數,用于解決掏槽爆破圖難難題,建立JHR模型,研究崩落孔爆破損傷演化機制。吳疆宇老師通過系列理論和實驗研究,得到相關研究結果,即膠結充填材料的宏觀力學特性、多因素耦合模型、三維掃描重構、微觀結構特征、細觀力學特性。劉衆衆老師指出我國煤礦地質條件複雜,70%為高瓦斯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災害頻發,通過研究得出分形理論為定量認識和描述煤體吸附損傷過程中劣化程度提供新途徑。
在座師生針對學術前沿熱點問題熱烈讨論,不斷實現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突破,充分體現學術沙龍創辦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