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風采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群建設  >  黨建風采  >  正文

着力人才聚集,科研教學并重——校先進基層黨組織 建工系教職工黨支部

發布時間:2021-07-10     點擊數量:

 


科研不停,育人不止。在踐行“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道路上,我院建築工程系黨支部于科研上攻堅克難,于傳承中去粗取精,發揮着戰鬥堡壘作用,獲評我校2018-2021年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号。

教學科研兩路走

建築工程系黨支部營造出了尊重學術、崇尚學術、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圍。作為公認的“教學大系”,建築工程系始終把教育教學工作放在與科研同樣平等的位置上,做到“教學科研兩條腿走路”。

建築工程系黨支部黨員教師人均年教學工作量360學時以上,其中課堂教學85學時,講課優良率保持在100%。“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大多是我們來教授的。”三十年來在一線積累的教學經驗終于在今年達到“井噴”,建築工程系專業核心課程《結構設計原理》和《結構力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呂恒林教授和夏軍武教授獲得土木學院建院以來的首個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江蘇作為土建大省,自然要起到引領作用。”面對如何通過教育引領土建發展的難題,江蘇省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恒林教授身先士卒,在學院和支部裡動員多名學科帶頭人牽頭承擔教材編寫任務,出版10餘本教材,并有多本入選江蘇省“十三五”重點教材和住建部“十三五”規劃教材。

通常來說,比起成效相對快的科研,教學研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教研成果難以在短時間内進行評估和衡量。但建築工程系黨支部教師秉承着老一輩人的教育精神,不計回報地潛心投入。“提升教學水平是個良心活”“教書育人就要最純粹地付出”是建築工程系黨員教師的一緻理念。

除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外,建築工程系黨支部成員還積極投身科研工作,“人人搞科研,人人出成果”,形成了一種“比學趕超”的氛圍。“大家都自發地跟着科研成果多的老師學習,使自己不斷進步。”“白天忙着教學工作,晚上要抓緊時間看文獻。”在朋輩互相帶動的作用下,近幾年,全支部教師共發表高質量SCI論文220篇、EI論文92篇,獲得授權國内發明專利66項。

科研設備逐年增

建築工程系黨支部積極整合資源,聚力主動出擊,成功獲批江蘇省土木工程環境災變與結構可靠性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台。

重點實驗室的獲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建築工程系幾十年來的不斷沉澱。呂恒林教授感慨道:“當年的第一個實驗室,是從一個空架子開始的。”建築工程系節省經費投入實驗室建設,從吊車、反力架到耐久性試驗機、抗變形試驗機……随着科研成果不斷落地,實驗室的設備也在逐漸更新換代。

2020年,土木工程學科獲批學校唯一的高水平科研建設項目,在抗震、防火、抗變形三個傳統優勢的科研基礎上,由葉繼紅教授牽頭籌建模拟火災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振動台。然而,振動台的建設卻遭遇了重重阻礙。火震耦合振動台屬國際先例,毫無前人經驗可借鑒,負責的科研團隊隻能自己摸索。

為了早日拿出方案,全系所有領導和教師組成“上水平項目”建設小組,反複讨論、設計、認證,甚至主動犧牲自己節假日的時間投入振動台的設計中。作為負責人之一的陳偉副教授帶領建設小組赴多地進行調研,與十幾家企業先後召開了十餘次方案設計讨論會。

加班加點、熬夜通宵于他們而言已是家常便飯,而面對資金短缺、施工不暢、電力增容等重重困難,建設小組表示,“不計一切代價也要把它搞出來!”幾經周折後,目前基礎設施已經澆築完畢。

振動台廣泛适用于民用建築、輸電塔、核電站、巷道、隧道、邊坡等多方面研究對象。建成後,科研隊伍就可以模拟真實災害環境,進一步研究國内外亟待解決的多災害耦合系統問題。他們期待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未來建築建設中發揮作用,抵抗更複雜的災害,更好地保障建築安全。

關懷培養育人才

黨支部先後榮獲徐州市“彭城恩師”先進集體、伟德官网bv十佳黨支部、伟德官网bv優秀黨支部等榮譽稱号。黨支部書記尹世平教授認為人才培養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就都是靠人積累出來的”。建築工程系黨支部和系的班子都秉承了優良的傳統,營造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目前,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學科有13名教授,16名副教授,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省級人才9人次。

近年來建築工程系黨支部可謂“求賢若渴”,每年引進高質量人才,卻又不隻限于引進人才。支部緻力于保障新進教師的科研時間,減輕教學任務,分擔他們的壓力,讓年輕教師在建築工程系黨支部的人文關懷之下快速成長。

建築工程系黨支部于2017年獲批“精準結對幫扶,提升黨支部教研和育人水平”的創新計劃。教學資曆深的教師指導年輕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科研思路大膽的教師便與其他教師廣泛交流,建築工程系黨支部在向上的氛圍中實現着所有教師的共同進步。

不僅如此,“結對幫扶”還推廣到了教師與學生間。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之餘,黨支部教師還指導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學科競賽獎項50餘項。面對滿滿的時間表,他們卻樂在其中,“指導大創是和學生一起進步的過程,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自己也會有所得。”

由于教學和科研工作較為繁雜,支部成員的聚合也十分不易,因此黨支部把握每一次聚集成員的機會,将黨建和業務交流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每一次的支部會議上,成員們不僅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還積極地進行學術探讨。這種做法也使支部成員們在思想上得到了全方位的升華。

萬木中挺立,百舸中争流。如今的建築工程系黨支部将創建全國樣闆黨支部作為奮鬥目标,開始了新的探索。

 

責任編輯:朱玉曉

Baidu
sogou